做产品规划最重要的分清楚自己的产品是什么类型

做产品规划最重要的分清楚自己的产品是什么类型

做产品要做产品规划,个人认为做产品规划最重要的分清楚自己的产品是什么类型,分清楚类型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有成熟的体系框架做基础工作,自己从零开始摸索耗时费力还容易走很多弯路。

通过规划,让我们在一段时间周期内有一个明确前进的方向,集中精力投入到核心的事情上,否则,事情做了很多,但最终并没有产生实际的价值,时间都耗散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没有产生价值的事情上。

一、产品类型分析

我们是要做一个实物产品,还是虚拟产品,简单来说就是要做一个可以触及的实物,还是一堆代码或者图片需要通过其他的载体呈现的虚拟产品。

硬件产品通常是有形产品,是一个实实在在能触摸的物体,挂钟、手表,电脑主机、显示器、硬盘、触控大屏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硬件产品,或者叫做工业产品。狭义的硬件产品可以定义为集成了电子电路的产品,如挂钟、手表。

软件产品是无形产品,由信息组成,需要运行在某一个硬件产品之上的软件。产品典型表现形态为各种APP,如钉钉、网站平台、操作系统等等。软件产品不能独立存在,必须运行在一个硬件设备中。最典型的就是买了新电脑,不安装软件的时候就是一堆零件的组合,当安装了操作系统,再安装上各种软件,游戏、电影、办公、设计都可以开展了。

确定类型是为了确定到底应该怎么实施。

1. 如何做实物产品规划

产品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用户在某些场景中碰到了某些问题,如果用户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随即产生了需求。产品是解决方案的载体。你的产品出现,能够化解掉用户面临的困境,即解决了问题、满足了需求。

例如用户在酷暑的户外,口渴了。这时候有了一瓶水,这瓶水就是解决了口渴问题的产品,是一个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的产品。水本身是大自然就有的东西,但是你净化以后装在瓶子里,然后运输到了需要的人手里,这就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注意这里的产品是一瓶水,但是这瓶水抵达消费者手中最后变成一个切实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多种工作协同的结果。

实物产品必然要考虑的就是运输、外形设计,材质。所有这些都是实物产品的特性带来的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整体需要考虑的流程,缺少运输商品无法抵达用户手中,缺少外形设计,用户拿到的是一个长方体、球体、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外形设计既包含功能本身是否能被外形承载,也包含让用户方便使用。

手机大家都很熟悉,如果把手机做成球体还能方便看视频、发信息吗?技术水平的进步,看视频,可以用球体投影,发信息可以用语音,这样就让手机有做成球体的可能。

再想想,不方便语音发信息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手打文字,这个时候还是现在扁平的长方体更为方便实用,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场景。把一件事想的很复杂,做的很简单是一种能力。考虑的复杂是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做的很简单是开发网页游戏需要多少钱,复杂的事情用机器、程序批量解决,把简单的事情留给用户。

如果是虚拟产品,则为物质载体。产品承载的是产品背后的产品经理、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对于某类用户某种需求的特定解决方案。用户买了一款手机,手机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通话,用户只需要会拨打和接听就可以了,但是它背后却是一整套复杂的知识体系。

这套知识体系加上手机这个硬件的载体就是交付给用户的解决方案。虚拟产品无法独立存在,必须有一个载体呈现,一个app必须运行在手机、平板上,要不然也只能打印在纸上看看图片效果而已。但是虚拟产品几乎不需要考虑运输的问题,它需要的是如何快速的传播,能让更多用户知道、接触、使用。

这就是通常虚拟产品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值钱的,给了钱,没有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实物,并且对于这个虚拟的物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在潜意识中认为这些是容易更改的,所以经常提出个性化需求,要求一定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如果作为一个产品是为一个大众群体服务的,势必是按照共性的要求设计制造的,越个性化受众群体越小。

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硬件无法发挥价值,只有软件没有硬件,软件没有运行的载体,软件和硬件相辅相成必须同时使用,但是做软件和硬件又有所区别。

做一个硬件产品,设计硬件产品外形—>生产样品—>同步开发配套的软件—>调试测试—>开模—>批量生产—>销售—>安装维护—>升级二代产品,从这里产品进入一个优化迭代的周期。硬件产品的外观一旦确定,不管多少人说不好看,都很难大改,也不会有很多人去纠结外观是不是好看。硬件产品的功能也是确定的,后期只有增加或者减少功能,并且迭代的周期比较长。

做一个软件产品,软件产品是无形的信息产品,信息产品的特点就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面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目标是解决用户的问题,形式是一个运行的软件,最终交付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分立的产品。软件产品是不断变化的,迭代周期短。

现在手机是一个普遍的生活用品了,但是大家有想过吗?用户需要的是一面显示屏,一面金属背壳的一个长方体吗?用户需要解决打电话接电话,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处理信息,刷视频的需求。能满足这些需求,方便携带就可以了。

所以手机是以手表、智能眼镜的形式出现,还是以一个长方体的形式出现都不重要,只是手表显示屏幕太小了,刷视频,回复信息打字的时候不方便,让一部分用户放弃,可是语音信息的出现,解决了不方便打字的难题,让智能穿戴设备的用户群体范围变大。

由此可见,硬件的形态和外观是什么样子不重要,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手机不是一个长方体,是一朵花,一面圆形的镜子,奥特曼的手办,只要能方便的使用(包括方便的发信息,刷视频,玩游戏),价格范围可控,这些都是可以被用户接受的。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手机,是希望与世界连接。打电话是为了交流,处理工作,和家人朋友联系;刷视频是为了消磨时间,知道最新的世界动态,认识那些未知的世界;玩游戏是为了游戏中的快乐,暂时忘却现实世界的烦恼。

最后我们发现距离用户最近的,能解决用户需求的不是硬件,硬件只是作为软件运行的载体。用户的需求是变化的,不同时间、地点、心情、环境的需求都不相同。硬件只有一个形态,提供功能,解决最终需求的是一个个软件功能。

所以软件该怎么做有标准,有流程,有固定的模式吗。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按照大分类共性是硬件,个性是软件。再细分,共性是满足用户需求,个性是满足什么时候的需求,什么环境的需求,什么人群的需求

先说说To C市场的平台,淘宝平台是一个绝大多人都用过的产品,从pc时代的网页,到手机互联网时代的app,它本质都是一个平台,只是显示成网页和手机app的形态。从最开始出现到现在依旧被广泛使用。

从2012年使用淘宝开始打开网页上面那个巨大的搜索框就一直存在,一直都在页面的顶部中心位置,直到现在打开网页都能看到最上面的搜索框,后来用的多是app的淘宝,打开app总能看到许多的推荐产品,最开始这个推荐不想看,推荐的都是不需要的东西,一个未婚女性想买不是奶粉尿不湿。

后来越来越喜欢看推荐,发现淘宝推荐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时候比自己输入关键词搜出来的东西还要合心意,就更加喜欢看推荐。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淘宝从我搜索的关键词、在某些商品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查看了某些商品的详情从而计算出我的喜好,按照我的喜好来推荐产品。

在海量的商品中快速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需要的,这就是解决用户的需求,如果淘宝没有做持续的优化,大家在淘宝上的购物体验越来越差,新生的购物平台这么多,用户自然流转其他平台。

再说说To B的平台,To C的平台是一个群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留存大量的活跃用户是关键,平台不好用,用户可能骂几句,也可能一句话不说直接放弃,就转到其他平台去了。此时如果持续优化,解决了用户的需求,加大推广力度,用户又会被重新吸引回来,周期不会太长,1-2个月的时间就会重新吸引回用户。

To B 的平台则是给一个需求大致相同的群体提供服务,用户量是批量导入的,无法解决用户的问题,就会被投诉被骂氛围,会有一段大概是1-2年的时间可以用来迭代修改,持续不改进才会惨遭淘汰,这个淘汰的结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基本上在往后的1-2年都很难再次与用户开始新的合作,甚至是从此被用户列入黑名单,不再有合作。

总结来看,软件才是距离用户最近的解决方案。知道了软件的特点,软件开发到底要怎么做。

2. 如何走第一步

软件开发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来源与客户的需求还有市场的变化。我们辛辛苦苦的做需求调研再根据调研成果做软件设计,完成了实现设计,最后发现用户需求变了,解决变化的方式就是跟客户经常沟通设计灵活的框架。如何加强沟通那就在需求阶段通过例图等方式和客户沟通,在架构设计阶段就需要原型法做沟通,在开分阶段就需要迭代式开发加强沟通。

原型法在现在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原型让用户尽早接触我们要开发的软件,让用户看到一个大概,这样用户就能在这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还可能提出新的需求,根据意见我们修改我们的设计。

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原型法的特点在于原型法对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响应、逐步纳入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都是随着对一个工作模型的不断修改而同时完成的,相互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也没有明确分工。系统开发计划就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适于用户需求开始时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

所以,原型化中的原型可能只具备目标系统中的一部分特性,经过多次修改,最后才能达到目标系统的功能与性能。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任何一种方法或工具都是为我们开发、生产过程服务的,这一点必须清楚,我们不能成为方法或工具的奴隶,只要我们认为这个方法论或工具对我们的过程有用,就可以大胆使用,否则就是教条主义了。

当今天比较流行的软件开发方法论,比如RUP开发网页游戏需要多少钱,敏捷开发,Iconix等都是以项目开发早期降低风险为目标,不论你所开发的是项目型软件,还是产品型的软件,原型法在开发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原型法都将贯穿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全,甚至实现的全过程中。

原型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从技术面上划分,可以分为界面原型以及架构(技术方案)验证原型。

界面原型法,是使用原型工具根据客户需求及软件分析设计人员的理解,将头脑中的界面快速反映到介质上,以方便沟通交流,达到尽早需求验证的目的,尽早明确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和用户交流一下,确定这是用户想要的样子。

只做最简单,只涉及到用户界面层的简单流转操作,界面样式,不要包括数据操作,这里的技术用户看不懂,用户不关心手机经过了多少工序生产出来的,用户只知道华为手机好看好用,比起其他品牌的好。小米手机用了烤瓷工艺的技术做出来了全面屏,曲面屏,烤瓷技术成品率极低,工艺非常复杂用户不关心,也听不懂,用户只关心,好看吗?好用吗?

采集回来的用户需求经过简单整理后,召集公司开发组中有经验的人员一起讨论定义需求,并在白板上画出原型草图像素游戏素材,这时的原型可能比较粗糙,仅包含主要的核心界面元素及页面见的跳转流程,在大家对界面达成一致后,用数码相机拍照下来,整理到一个文档中,为后期可重用界面原型提供依据。

本过程中的工具为笔,白板,照像机,产生的原型仅后后期页面实现人员参考。这种类型的叫做水平原型,主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交互设计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基于敏捷开发过程中,客户代表就在现场,此时,可以在纸上用笔直接绘制界面草图与客户沟通,如有理解上的偏差,现场立即修改达成一致,当然,也可以在可迭代中的产品上直接修改;此过程的原型工具为笔、纸,可以把理解偏差快速反馈到项目中,以尽早修改。

另外一种垂直原型法是实现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包括后台数据访问,这种方式也用来验证架构和技术可行性。开发就在这个原型上演进式开发,主要解决的是整个平台开发过程中数据该如何流通,数据如何贯穿使用,在用户看不到的层面上功能的实现。这一部分需要开发来做,形式可以是文档或者流程图。

这个原型是是基于水平原型而设计的,水平原型图是用户能直接触及到的,也是实现用户需求的着力点,而整个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依赖的则是垂直原型中数据的支撑。

02 具体实施

懂得了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具体划分工作之行了落。

第一步:闭门造车

闭门造车就是先按照粗略的理解自己做一个大概的原型图出来,以这个原型图为基础内部用户首先觉得可行再去找目标用户,请问我这么做能满足你的需求吗。

因为用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让用户说自己要什么,也很难说出一个所以然来。

先做一个基础的原型,让用户对这个原型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想法,是提供一种方式挖掘出来用户的潜在需求。投石问路,不期待这个粗糙的原型可以获得成功,只是用它得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开始的时候用户和产品都不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这是一起尝试的过程。

第二步:接受世界

拿着自己画出来的原型图,经过很多思考与修改认为已经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产品了,这时候感动的只是自己,广泛接纳用户的意见和想法,也许我们自己理解的我们要做出来的与用户所需要的根本是不相关的两个东西。

接受世界,接受被用户否定,哪怕推倒重来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路,接着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

第三步:分析整理

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分析用户的需求,按照我们自己当下技术能实现的干下去。

一个需求我们能做,但是这个技术壁垒需要花2年的时间攻克,等到自己攻克了这个技术,这个技术已经普及,已经不值钱,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花时间去攻克技术,放弃或者直接购买。

需求是行业的共性的并且对于当下的自己来说没有技术壁垒或者努力一下就能攻克的技术壁垒,这就值得干下去。反之,技术壁垒高,耗费时间长,战略性放弃。

第四步:埋头苦干

方向明确,任务明确,技术难点明确,那就集中力量攻克难关,经过全面的分析总结,剩下的就是必须拿下的阵地,没有退路,没有商量的余地,这就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了。投入时间、精力、资源努力地干成。

第五步:交付使用

最后捧着自己的成品交付给用户的时候,已经可以正常运行了,已经可以解决用户大部分问题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要不断迭代更新。

03 潜在风险

要保证一个软件项目的成功落地,并能真正带来价值的提升,我们还要考虑这中间可能遇到的问题跟风险,例如:技术实现上的风险、政策上的风险、核心人员上的风险等等。

通过列举潜在风险,让我们可以提前规避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快速切换其他方案,而不至于对整个规划落地产生致命性的打击。

04 资源支持

有些产品规划比较大或者是横跨部门比较多,需要额外的资源保障,对于这类规划,有时候我们会加上需要的资源支持。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团队中人的长处,并委派合理的任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有一部分人对业务非常熟悉,整理需求,画原型这一部分工作就该交给这类人去做,快速出图,并且不会遗漏相关功能,不熟悉业务的人做配合也能快速对产品业务流程熟悉起来,需要的是对信息转化为图形的,布局页面的能力。

一部分人非常善于交流,善于沟通,能站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平易近人。这样的人就应该做市场调研,与用户面对面沟通交流,获取到用户最真实的想法,挖掘用户潜意识的需求,这时候需要的是信息的广度。

一部分人善于总结经验,归纳重点,这样的人最适合做需求整理,发布任务,在广度的信息中发现重点,快速分清楚共性和个点,重点和非重要点,能快速做出取舍,分清楚优先级的高低。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对大家在以后的产品工作中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https://www.sohu.com/a/550352889_1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