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游戏开发巨头存档修改器,公示显示腾讯公司代理任天堂的Nintendo Switch游戏机已通过广东省文化厅审批,将会在不久之后正式的登陆中国市场,还没买NS主机的小伙伴终于是可以买到国行版本了
听完这个消息的我游戏开发巨头存档修改器,一时无语凝噎。Switch我早就有了,新一代的主机我也不会买了,并不是对腾讯有什么意见,而是主机也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该归上帝的归上帝,该归凯撒的归凯撒。
作为一个玩了快30年主机的老年人2d素材,临表涕零创作人,不知所云……
游戏主机的定位与发展变化。游戏主机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并发展成为了一个与电影市值相当的巨大市场。游戏主机是伴随着个人电脑业务的发展,而一起发展起来的,从任天堂红白机定名为Family Computer就可一窥端倪。主机作为一个更廉价版本的个人电脑,削减掉了个人电脑的大部分功能,而专注于电子游戏。分久必合, 主机是个人电脑中分裂出来的,而现在俩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请问通过学习机,你学到了什么?
PC对主机游戏的蚕食,微软的策略。
不像在PS甚至更早的时代,电脑上想玩主机游戏,还需要装模拟器,现在大部分的主机游戏同时都会有电脑版的。虽然游戏主机还是要比个人电脑便宜,但是像当年那样大的差距已经没有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个人电脑都是一个必需品。同样的游戏,电脑版一般都有着更好的画面质量、更稳定的帧数,并且还有玩家自己制作的MOD,可玩性明显要更高一些。还有一些不习惯手柄操作的玩家,对于现在主流的FPS游戏,用电脑的键鼠操作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了。而吸引玩家购买主机的原因,可能就只剩下独占游戏了。
独占=拍肩
独占游戏,以及尴尬的定价策略与DLC地狱。
曾经的独占游戏,对业界影响巨大。GTA3的独占,导致了PS2的绝对胜利。MH4在3DS上的独占,让PSV一直也没有火热起来。但这个世代开始,独占游戏越来越少,甚至还有一些是"限时独占"的不痛不痒的协议,说明了"独占"这一形式的式微。除了任天堂的第一方游戏外,PS4平台的独占游戏也就只有神秘海域系列和新战神等第一方平台、以及《血源诅咒》《女神异闻录》等日系第三方厂商。微软XBOX平台在本世纪几乎没有什么独占游戏,一干大作如《龙鳞化身》等被取消,导致E3展会上的微软Exclusive环节成为被人嘲笑的对象。但是,微软的策略可能才是更符合时代的提前布局。微软的XBOX ONE X(天蝎)可能是主机当中性能最好的,拥有True Power(广告语),宣传也都围绕着硬件。它致力于打破游戏主机与机顶盒的界限,控制你的客厅。其实中国玩家有点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微软的视频订阅服务国内都享受不到。天蝎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游戏向下兼容,和便宜的会员订阅游戏。很多人可能都在嘲笑微软"不务正业",不靠游戏赚钱。但大家不要忘了微软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截止发稿时,微软的市值为9048亿美元,而索尼为532亿美元,任天堂通过粉单市场看到的市值为350亿美元。对于微软这样的巨头,让利卖硬件,打造游戏与视频订阅一体机,打通主机与windows10的游戏共享,无疑是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移动游戏的大浪潮。
大家知道主机游戏的价格最高一直都是60美元。而当以手机游戏为主的免费游戏兴起之后, 看到手机厂商赚的盆满钵满,主机游戏的厂商就再也坐不住了。不断的DLC接踵而至,还在本该是买断制的游戏里面玩起了微交易。一次次试探用户的忍耐底线,直到《星战前线2》终于爆发,把EA骂得找不到北了,才消停下来。但我猜测,之后还会有主机游戏厂商继续去触碰这条红线的。主机游戏售价不变,用户增长的不如成本增长的多,厂商当然想要找到另外能营收的路。有一些行业老兵就出去做了独立游戏,其中一些效果还不错,算是走出了另外一条路。而3A游戏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苦哈哈的。在gamasutra上有外国网友留言说,"很多人做完了一个项目,都不知道这要发售的是什么游戏",这是因为3A游戏使用了极其多的外包业务。笔者认为,使3A游戏成本高企的罪魁祸首,就是游戏的"电影化"趋势。
电影化游戏对行业的戕害。游戏和电影的区别。
电影行业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史,游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向老大哥学习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不知不觉之间,媒体、玩家和行业内部,都开始以看待电影的某种"机械决定论"的方式来评价游戏了,大家看看那些摸不着头脑的IGN评分就知道了。媒体机械的把游戏分为:画面、音乐、故事、操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这本身就是非常搞笑的。我就想想问问99个人一起玩俄罗斯方块,算是个什么故事?我给这个故事打0分影不影响他的总分?这种呆板的“KPI”式考评,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游戏行业开发成本的高涨。
行业普遍的加班,和雇佣临时工状况。
开发成本的高涨,是因为游戏开发引入了非常多电影开发的工作流。但是游戏不能像电影一样开发, 这是因为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电影完全不同。电影是先有剧本,然后根据剧本进行拍摄的。剧本在确定下来之后,可以细分成很多场景,不用按照线性关系进行拍摄,而游戏就算完全按照故事剧本来,也是要线性制作的。况且游戏更重要的是gameplay的内容,为了整体的效果,故事剧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正因为如此,3A游戏在gameplay上变得越来越保守。一般选择比较保险,有成功案例的gameplay模式。比如FPS、潜行、攀爬、打怪物掉碎片合成装备等。既然gameplay上没有办法做出突破,那么这些游戏就在美术表现和故事剧情上做足了功夫。同样gameplay的俩个游戏,用户当然会选择画面更好、音乐更棒、操作更流畅的。最开始的时候,还在美术风格上寻求突破,而后来直接在画质上砸钱了。60FPS、4K、HDR、高动态光效…… 扪心自问下,我们真的需要吗?当然画质越来越好,美术越来越精良,对玩家来说自然是好事,但作为一个业内人不得不问的一个问题是,“那么代价呢”?代价就是无止境的加班、大量的得不到保证的临时工。在我们感叹这个游戏多么真实、细节多么丰富,“看,这个马的蛋蛋一冷都缩到一起”的时候,行业内部的开发人员如同修改金字塔的奴隶一样,每周高达100小时的工作时间,压力大到躲在房间里哭泣,40岁不到就接二连三的猝死…… 一切都是为了这种景观,为了外人眼中的工业奇迹,而进行毫无创新价值的纯体力劳动。这种“景观式”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看起来比玩起来还要有趣。这和近来兴起的直播平台形成一股合力,催生了大量的“云玩家”。
云玩家
“云玩家”就是自己本身不玩游戏,但是通过视频直播看过游戏流程的玩家。有人考据说当年买不起游戏的我们,也靠看杂志过眼瘾,所以是最早的“云玩家”。笔者无意去辨析这个定义的准确性,但有一点区别是确实存在的,那就是当年看杂志的人是真想玩而没有机会玩,现在看直播的人是有条件玩,而觉得玩起来恐怕也不会比看直播体验更好。看直播,云通关可能有各种理由:没有主机、没有电视、没有客厅、自己玩不如看主播玩的有趣等。这里面最值得一说的,就是“自己玩不如看别人玩好玩”这点了。如果你看主播介绍某个饭馆的东西好吃时,你会不会想“自己吃不如看别人吃”?如果想看一个电影,会不会想“自己看不如跟别人一起看,边看边听他解说”?你应该不会,因为你知道这些体验是不可取代的,那么为什么游戏体验会是可以替代的呢?那是因为,玩这款游戏的体验,你根本就不在乎。
看上去很美
看主播玩游戏确实是有主播的二次创作在里面,但是这种体验与游戏交互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根本就不可能互换。花了那么大的成本做了个“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游戏,也真够悲哀的。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游戏必然引向更好看的发展方向,这也就是前几年VR火爆的原因之一。好像叫了快10年的VR元年也没有来到,因为这种“好看”的游戏别人并看不到,带上VR设备就进入到“排他性”的专注领域之中,一边看直播一边刷微博的体验不复存在,VR游戏自然是雷声大雨点小。AR就看上去好了很多,毕竟这个东西是可以直播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直播胜于自己去体验呢?我认为这里有一种对挫折的厌恶, 与对于寻求捷径的习惯。最早的一批游戏都是面对街机开发的,目标是每10分钟让你再投一次币,所以都难得要命,并且没有存档点。现在的主机游戏虽然难度大幅降低,但还是保留了一些这种街机的特征。主机游戏都是会失败的。很多玩家对这种“负面”的体验就很讨厌,一些人就会戏称自己是”手残“,并且拒绝继续尝试。看主播去玩,也有一种托付给”专家“的心态在里面。主播作为一类游戏的”专家“,从原理上证明了这个游戏是可以通关的,所以”我“也不用亲自去尝试了。就像”如果有条件的话,我能学会造飞机,所以这事没什么大不了,我也不用去学了“一样的心态。对此,汉娜·阿伦特有很精深的批判,大家可以自行去搜索。那么,哪种游戏能够让自己成为“是其所是”的状态呢?那就是国内目前不太流行,但是在国外却大行其道的“聚会游戏”。在线下聚会中,视频游戏成为一种老少咸宜的媒介,这些非“核心用户”是更加广大的群体,更应该去吸引他们,任天堂wii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样任天堂最新的主机Switch也奉行“一起玩”的策略,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还可以递出去一只手柄,面对面找到一起玩游戏的快乐,这是摆脱游戏成为孤芳自赏和看看直播就行的窘境的好方法之一。
可惜啊,资本是不会让RDR2输在商业上的
谷歌最新的云游戏平台stadia会给主机游戏带来哪些改变?
现在可能还会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不过云游戏的发展浪潮是不可逆转的。对于这种趋势,我们不应该单纯去欢迎或者反对,而是要考虑下这会对游戏的设计产生哪些变化。首先,云游戏会模糊设备的区分性。也就是说,你可以在手机上玩《暗黑3》,而不用去玩手机版的《暗黑3》,毕竟难道你们没有手机吗?设备模糊化之后,带来的就是专用游戏主机的消亡,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分类为3A游戏、独立游戏、网络游戏和手机游戏等等的所有类型,都会在同一个平台下战斗、厮杀、蜕变,最后互相融合成为某个新的类型。那时候,电影化的游戏凭借着孱弱的游戏性,只能走向视觉小说这条路了。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觉得我对这种storybased、电影化游戏有所偏见,但并不是,去年的《底特律:变人》就做的不错。我所反对的是把所有成本都押注在美术上,反而对其他系统甚至是作为卖点的故事都没有照顾好。可以说,现在很多号称“剧情好”的游戏,在故事情节、对白设计、人物塑造和文本质量上,比许多年前的《猴岛小英雄》、《Grim Fandango》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总结
文字需要去读,电影需要去看,游戏需要去玩。如果游戏能对你有所助益的话,那只有通过“玩”才能得到。对不好玩的游戏说不好玩,真诚的对待自己,才能让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游戏变得名副其实的玩上去也很美。
尼采说,“超人”就是要对一切说“是”。如果你实在做不到对玩游戏说“是”的话,那点一下下面的“赞赏”总能做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