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延期多年的《阿凡达2》还遥遥无期,但观众对于以詹姆斯卡梅隆为代表的技术派还是充满了期待。
也正因如此,《阿凡达》于3月12日(周五)正式宣布在内地复映后,网友们顿时狂热起来。
这部全球票房27.89亿美元、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由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科幻巨作,注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可以说,它独自完成了全球电影行业的革新,真正开启了院线电影的3D时代,冲击了无数观众的视听感官。
传奇诞生的背后,《阿凡达》的幕后故事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好奇的地方。
时隔11年重映,让小万带你重新梳理一遍。
《阿凡达》的诞生
1994年,卡梅隆在拍完《终结者2》后不久,就为《阿凡达》写下了长达82页的剧本初稿。
剧本讲述了当地球沦为黑暗荒原时,一名瘫痪士兵前往遥远的潘多拉星球执行任务的故事。 次年,制片人乔恩·兰道(《泰坦尼克号》的制片人)看到了剧本,被深深吸引。
从执行力来看,《阿凡达》无疑是一部技术支持要求最高的影片。
尽管卡梅隆积极与多家特效公司沟通,但最终他失望地发现,没有一家公司能制作出他想要的效果。
失望至极的卡梅伦只能无限期搁置这个计划。
直到千年之交,他才终于看到了科技的曙光。 特别是,彼得杰克逊和维塔工作室为指环王创造了动作捕捉角色咕噜。
《阿凡达》2005年才正式开拍,直到基本的拍摄技术到位。
为增强资本的投资信心,卡梅隆特地请来了一流的工业光魔和维塔工作室,负责《阿凡达》的特效部分。
异域感的营造
《阿凡达》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星球——潘多拉星球上。
对于特效团队来说,潘多拉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丛林世界。 因此,从创作之初工业光魔角色设计花絮,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异类感从何而来?
为了营造出强烈的异域感,剧组的设计师手绘了上万张草图。
每个外星生物都是在生物设计师的专家指导下创造的。 无论天上飞,地上跑,水里游,草里跳,都是有根据的,符合基本的科学逻辑,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例如,魔鬼鸟的意思是“外星鹰”。
黑甲巨豹的寓意是“整个潘多拉雨林中最大、最坏、最坏的陆地食肉动物”。
潘多拉虽然是一颗丰富多样的外星球,但观众在上面看到的都是地球生物的另类投影。
这样的设置可以在观看过程中为观众带来更深更接近真实的沉浸感。
潘多拉的环境设计
潘多拉的外星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有奔腾入云的巨山大河,也有光辉磅礴的飞瀑……
片中出现的25个环境场景占地近4万平方英尺。
为了寻找灵感,设计团队实地考察了中国黄山、桂林、张家界等地区的特色地貌。
比如片中悬空如梦的群山,就是以张家界为蓝本工业光魔角色设计花絮,用3D技术采集生成的。
美丽的外星人
每一个完稿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废稿,《阿凡达》也不例外。
在设计初期,电影中的Na'vi人看起来很奇怪。 它们有的像爬行动物,有的长着触手,有的像恐怖片里的东西。
当时,卡梅伦就觉得不对劲。 因为如果影片中的外星人不能呈现出观众喜欢的美感贴图笔刷,那么他们讲述的爱情故事就无法成立,也无法奏效。
卡梅隆希望观众不仅能感知纳威人的美,更能被他们深深吸引,甚至“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因此,这就是纳威人的最终形态:猫一样的尾巴,兽一样的脸,蓝色的皮肤和修长的四肢。 它有一种与人类的差异感,但又不能离我们的审美习惯太远。
纳威语的起源
除了设计地貌、动植物,卡梅伦还为纳威人匹配了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纳威语。
他要求这种语言易于学习,并且不要与目前存在的任何人类语言相似。
因此,在这种要求下,语言学家Paul Frommer为潘多拉星球创造了近1000个Na'vi语。
Na'vi 语言的所有句子都有英语对应。 后来,演员们来试镜的时候,也使用纳威语。
虽然他们不知道在说什么,但为了博得卡梅伦的好感,他们还是如鸡鸭鸭一般。 至少可以说,那一幕很有趣!
选角争议
在电影中饰演男主角杰克的萨姆沃辛顿当时情绪低落。
那时,他只是好莱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十八线演员。 他演过的最著名的电影是布鲁斯·威利斯和科林·法瑞尔主演的《哈利的战争》。
除了一袋书、一袋衣服和一辆价值 3,000 美元的汽车,他卖掉了所有东西。
然后,他接到了面试电话。 对方拒绝透露剧本内容,也拒绝透露导演是谁。 所以,他想,“这又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没想到一周后,他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告诉他:“詹姆斯·卡梅隆要你飞到洛杉矶试镜。” 所谓天降大饼,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值得一提的是,萨姆沃辛顿虽然被男主敲定,但他也在和包括马特达蒙在内的“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争夺角色。
尽管管理层一再反对萨姆沃辛顿主演,卡梅隆却坚持支持他。 因为在他的脸上,选角导演和卡梅隆都看到了与《美国队长》完全相反的东西——陌生。
让萨姆沃辛顿获得这个角色的试镜
这种陌生感让卡梅隆隐约意识到,他绝不会服从任何一种丧尸教条。 所以,接下来,他才能在电影中正确的背叛和抛弃。
技术创新
在电影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元素是由科技构成的。
为了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拍摄团队特地研发了两套功能和用途完全不同的拍摄系统。
一种是头戴式动作捕捉摄像头设备,用于捕捉虚拟世界中演员的表演。
他们设计了一种叫做骷髅帽的微型相机,每一个都是为演员定制的,戴在头上可以捕捉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线条。
另一套是3D虚拟摄影系统,真实拍摄演员的表演和环境。
该系统将 3D 拍摄系统导入到稳定的相机中,使其看起来像 2D 电影一样流畅和灵活。
同时,拍摄呈现的画面已经是虚拟人物和虚拟背景的合成,不再是绿屏背景。
正是得益于这两种拍摄系统的运用,《阿凡达》才呈现出惊人精准的视觉效果。
《阿凡达》问世后,IMAX 3D、全CG动态捕捉、虚拟摄影系统等电影技术开始频繁出现在电影中。
人们的观看习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故事之外更震撼的视听体验。
所以不说别的,单论技术创新和视听冲击力,《阿凡达》就足以载入史册。
是时候弥补11年前的遗憾了。 即日起,全国万达影城29.9元3D影院和49.9元IMAX 3D影院可全天候观影。 让我们一起梦回潘多拉,重温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2010年寻找观众技能特效,小晚承包你的电影票
票根可能会褪色,但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如果你是2010年在万达影城看过《阿凡达》的观众,如果你还留着当年的票根,那么这次小万承包你的电影票。
十一年后,那张旧电影票还能登上去潘多拉的宇宙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