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科技行业的发展中,对人才需求逐年持续增长,作为科技“重要基石”的程序员成了各大公司用“高薪”斩获的对象,也让无数技术人士为硅谷缔造了造富神话。
只可惜,伴随“硅谷寒冬”加速蔓延,巨头公司难逃窘境,不得不采取降薪和裁员的手段……
今年1月,微软CEOSatyaNadella借全员信回应了“万人裁员计划”:“微软正在将其资本和人才分配给公司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和竞争力的领域,同时剥离其他领域,而这也是微软此次计划裁员的重要原因。”随后,有报道称:今年微软已经开始削减员工薪酬,降幅高达30%。
近日,微软2022年员工薪水被曝光,引发大家关注。
据外媒Insider在3月28日的报道,2022年微软件工程师的年薪在9.4万美元-28.8万美元(约人民币65万元-199万元),而硬件工程师的年薪在11.5万美元-23.9万美元(约人民币79万元-165万元)。
一、2022年微软公司各个岗位的薪资待遇
尽管微软并未公开其员工的薪酬,但根据其提交给美国外国劳工认证办公室(OfficeofForeignLaborCertification)的工作签证文件中显示,微软的程序员仍“手握高薪”。
外媒Insider根据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的薪资数据进行梳理,同时,对人员的工作属性进行了划分,分别为:软件开发者、分析类职位、工程师、设计师与作家、经理、其他类人员。
其中,软件开发者的薪资待遇被划分为几个档位:
首席开发主管(PDL):20.3万至24.5万美元(约人民币141万至169万元);
首席软件开发工程师:19万至23.8万美元(约人民币131万至164万元);
首席软件工程师:17.5万至25万美元(约人民币121万至173万元);
研究软件开发工程师:15.9万至16.5万美元(约人民币110万至114万元);
高级研究软件开发工程师:15.9万至18.6万美元(约人民币110万至128万元);
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13.7万至20.8万美元(约人民币95万至144万元);
高级软件工程师:13.5万至24.0万美元(约人民币93万至166万元);
软件工程师:9.4万至28.8万美元(约人民币65万至199万元);
软件工程主管(SEL):15.9万至24.4万美元(约人民币110万至168万元);
软件工程经理(SEM):13.0至25.8万美元(约人民币90万至178万元)。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的薪资待遇可以划分为:
硬件工程师:11.5万至23.9万美元(约人民币79万至165万元);
高级设计验证工程师:16.0万至17.3万美元(约人民币110万至119万元);
高级产品工程师:16.5万至19.0万美元(约人民币114万至131万元);
硅工程师:10.4万至20.0万美元(约人民币72万至138万元)。
二、国内外大厂抢人靠高薪?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提及的只是微软员工的基本薪资,并不包含股票奖励等其他奖励。
据报道游戏开发工程师薪金,在过去的一年中,微软的业务增长有所放缓,包括股价在过去12个月里下跌了32%。但2022财年中,微软员工的薪资中值仍然可以达到190302美元(约人民币131万元)。
似乎能从中窥见一角,微软员工薪资仍然具有竞争力。但有观点认为,这些“高薪”说明了科技行业在“万人裁员计划”之前,微软通过支付高薪来争夺人才。
的确,薪酬是打工人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其它知名企业在“招兵买马”上也没有落下:
从2019年6月,为了在“人才资源争夺战”占据优势,2019年6月,华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任正非签署了一份内部文件,提出了“天才少年计划”,旨在用顶级薪资招揽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年薪分为三档:最高档为182万元-201万元;第二档为140.5万元-156.5万元;第三档为89.6万元-100.8万元。
2022年2月,电商巨头亚马逊把员工的最高基本年薪大幅调升逾一倍材质材料,达到35万美元(约人民币242万元),强调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是做出这项调整的原因之一。并且技能特效,基本薪资仅占亚马逊员工总薪酬的其中一部分,其他薪酬包括员工限制性股票和现金奖励,例如签约奖金。
三、网友:“程序员是真‘吸金’体质啊”
毋庸置疑,有竞争力的薪酬已成为许多公司留住人才、应对市场变化的重要条件。但是,在当今社会中,薪酬差距也是长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微软2022年员工薪水大曝光#、#微软软件工程师最高年薪28.8万美元#等话题登上热搜,也引发了很多国内打工人的激烈讨论。不少网友对程序员高薪职业,投射出的羡慕目光:
“这是真‘吸金’体质啊”;
“这工资游戏开发工程师薪金,我属实羡慕住了”;
“后悔当年没有选对专业”;
“人才越供不应求,就业就越是香饽饽”。
回顾过去,互联网的发展之下,很多科技企业得到快速扩张,为程序员提供了不少优质的高薪岗位。眼看着,近年来全球科技领域的“裁员潮”来袭,让许多人与岗位、业务“断舍离”。当一切处在始料未及的变化中时,如何提高工作硬实力,是否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