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操作性、探索性的过程。 孩子通过操作发现事物的属性、感知事物的变化,从而积累经验,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区是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材料、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场所。 在科学领域,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的多重互动,感知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科学思维。
1. 科学区创建
为了帮助孩子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科学区的创设要考虑内容和方法。 与操作材料较差的科学区和操作材料丰富的科学区相比3D场景,后者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操作材料是否方便取放会影响孩子探索的主动性。 另外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孩子能否持续探索、深入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操作材料是否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合适的支架。
科普区环境营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经验是在个人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即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并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活动中不断丰富。 、修订、深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普区不仅仅是展示操作材料、展示信息的地方,更是孩子们能够与之进行持续、多样化互动的地方。
科普区环境可细分为信息区、工具区、实验区、制作区、游戏区、分享区等,方便孩子自主学习。 信息区可以展示一些方便孩子浏览的资料。 工具区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工具。 实验区应放置在光线充足、靠近水源的地方。 生产区域应便于儿童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生产活动。 游戏区应由儿童使用。 玩转各种蕴含科学原理的材料。 分享区是孩子们分享实验成果和经验的地方。 这样的分类有利于体现科区资源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幼儿园区角游戏设计,也有利于孩子们的自主管理。
孩子们在科学领域需要细心观察和操作。 因此,科普区一般应放置在光线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方。 操作空间应足够大,避免儿童之间相互干扰; 宜采用分层架子或操作箱展示、存放各种材料,以便孩子独立取放; 建议使用专用操作台或带框架的桌面,以方便儿童操作。
科学领域的材料选择
选择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安全、操作方便。 所谓安全,是指应避免选择锋利、易破碎、易散落、散发有害气体的作业材料; 所谓简易操作,是指孩子不需要老师演示,不需要简单的插图或说明,就可以操作。 (2)耐用、易补充、易更换。 儿童的操作具有探索性、重复性,因此工具要耐用音乐音效,并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其他材料,以便及时补充或更换。 (三)特点和变化明显。 特征明显的材料,便于孩子观察和比较,变化明显的材料,便于孩子在操作或观察中发现事物变化的原因或规律。 (4)具有不同程度的结构化。 有助于幼儿形成概念的材料通常是主题性和结构性的固定材料,而低结构性材料则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例如,在顶级科普区的“人体器官”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将布制器官围裙系在身上,了解器官的位置。 他们还可以将所有“器官”拆解,然后根据之前的认知经验将它们组装起来。 把它们放回它们所属的地方。 该操作材料集触摸感应、操作探索、互动交流功能于一体,将原本看不见的人体器官真实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2. 科学区老师的指导
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系统地设计材料的传递顺序。 前期可以引入不同的材料来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不断改变材料的组合来保持孩子的兴趣。 任务难度还可以不断增加,挑战孩子的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孩子更喜欢玩法有变化、操作有挑战性的材料,他们的探索会持续更长时间。 例如,在“筷子挑豆”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大小的豆子,准备不同材质、长度、形状的筷子,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孩子自主选择。
教师要“搭建平台、准备材料、闭嘴、退一步”。 老师退一步,即假装不知道,让孩子们自己学习、探索或者和同伴一起学习。 虽然老师的“退一步”看似“失去”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数量,但实际上更有利于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体验和满足感。 在这里,老师只是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