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郎客观记录:开发者的另一面也是普通人
在拍摄《中国独立游戏电影》期间,我结识了一大批国内独立游戏和开发者,听了很多人的经历,其中也包括影片中的一些主角。 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应该与记忆中的没有太大不同。 再加上之前众筹时期的宣传内容,影片的整体节奏很可能类似于国外著名的“独立游戏电影”,以多个开发者为主轴,谈论着自己的理想,抱怨着,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成就。 游戏、生活、开发过程,一切。
到最后我什至觉得没什么可期待的了。
影片播出前,制片人纪三郎向观众发出两点提醒:“请不要对影片抱有太高的期望”和“影片中的开发者只代表他们自己”。 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影片只有客观记录,不会有范式的完美结局,也不会出现三部曲式的剧情进展。 第二句话强调了独立开发者之所以能戴上“独立”二字的原因:他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不能代表任何人,他们只代表他们自己。
我放松了一点。 如果制片人能告诉观众这两句话,这部电影应该不会差。 至少他知道自己在拍什么。
100 分钟,5 个独立游戏团队,还有……
看电影的时间是100分钟。 片中有五个主要拍摄团队/人物独立游戏开发者故事3D道具,比那部外国大片还多了两个,而且所有内容都是相互穿插的,剪辑和编排的难度一定很大。 我在观看时注意到一些不自然的剪切和跳跃。 好在影片中的五位主角都个性鲜明,即使不熟悉的观众也能产生共鸣。 至于主角是谁,他们的游戏,我就不剧透了,想知道的人可能已经知道了。 应该有一些你熟悉的,也有一些你不熟悉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游戏图片素材,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名字不对。 要我说就加一个字,改成“中国独立游戏玩家电影”。 除此之外,我暂时没有看到其他大问题。
我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作为一部标题带有“游戏”二字的纪录片,关于游戏本身的内容确实太少了。 无论这些独立游戏玩家的生活如何,他们最终带给玩家和世界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游戏。 我想看看他们在面对长期跟踪摄像机时会如何描述他们创作的作品。 会和我们平时聊天的时候不一样吗? 会不会表达出我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激情? 我的眼睛会放射出平常看不到的光芒吗? 可惜我几乎没有看到这些。
客观来说,影片的整体品质和观感都非常不错,达到了三郎在众筹和宣传时承诺的效果。 但我不禁想问:这段100分钟的视频记录除了作为历史资料被保存下来外,如何体现出它本身的价值呢?
作为业内人士,我们听过太多类似电影中的故事。 所谓的差异可能只是一些小细节。 对于玩家来说,游戏本身没有足够的表现内容,而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如果在纯粹的局外人看来独立游戏开发者故事,更容易给这个稍微偏离主流的群体一种缺钱、前景悲观的负面印象; 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人来打破壁垒,从任何角度造成分歧。 群体共鸣的突破。
为我们的后人保留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好。
至少在现阶段,别说尚不存在的3A大作,我们希望找到一款风靡全球、受到玩家媒体好评、可以作为行业借鉴和标杆的中国独立游戏。 可能的。 没有任何。 中国游戏的地位和存在感仍然像一个未孵化的蛋。 总给人一种即将破壳而出的感觉,但始终没有人能够突破最难的第一道裂缝。
我们的游戏积累太薄弱了。 如果切断生力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有所作为。 庆幸的是,虽然制作独立游戏的普遍状态是精疲力竭、疲惫不堪,但仍然有人继续进入这个圈子。
想到这里,“中国独立游戏电影”的一个价值观突然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就可能是:为后人保持真实性。 这部纪录片远非耸人听闻和鼓舞人心,而是以一种有些劝阻的语气向大家展示了独立开发者的真实生活。 这里不存在成功学习。 甚至可以说,这个圈子里从来没有人真正成功过。
知道这一切还敢来的人,必须和其他人一样热爱游戏,必须想真正玩游戏,最好有成为一个破壳而出的决心。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在影片播出之前就已经清楚地猜到了电影的内容,也对行业内的情况已经非常了解,但回想起来,这些年来我似乎从未想过放弃。
感谢摄制组在大家忙得无暇顾及其他事情的时候,记录下了他们的进步。 当这些有志于加入游戏行业的人选择了别人眼中不同的道路,冒着青春的危险去对抗微小的可能性时,正是三郎和他的团队在努力记录着这些“整天看似盲目”的人图片。 想,但其实没时间想”,才是真实的状态。
我们还没有成功。 而且我相信,很快,甚至在我们有生之年,就会有这样一款独立游戏,像闪电一样照亮我们的文化。
它可能来自《中国独立游戏电影》中的奋斗者,也可能不是。
但它终会到来。